学生工作

学工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生工作 >> 学工新闻 >> 正文

“双一区”是怎样“炼”成的?

发布日期:2024-04-08    作者:余帅烨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日前,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(新能源)专业大二学生李晶晶以第一作者,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,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》上发表“Standardizing isotope traceability in CO2 reduction ” 学术论文,该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16.5,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都为一区。

李晶晶在新能源学院学术副院长宋少青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,不断钻研如何通过催化反应将CO2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物,并深入研究标准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同位素溯源方法。

“我们从事的是一份促进减污降碳的事业,我感觉非常有意义。”满怀热情,初入科研世界的李晶晶这样说道。

做人做事都要有钻劲

“我最喜欢‘书宜杂读,业宜精钻’这句话。这是临高考前,语文老师的寄语,督促我在大学要融会贯通深耕学习。”2022年,李晶晶成为新能源学院第一批学生。然而,大学学习生活也并非想象得那么顺利,知识晦涩难以掌握,实验设备难以操作,英文文献难以理解……好在她时刻懂得“精钻”的重要性,本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,李晶晶迅速成长。

关于学习,李晶晶有自己的独门秘诀——“切换课程学习法”。她利用回顾笔记,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,串联起各个知识点,架构体系。在学习一段时间的理工科知识后,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,切换至英语单词记忆复习,时刻保持新鲜感,达成高效学习。入学以来,李晶晶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

  

努力与指导缺一不可

凭借这股“钻劲儿”,李晶晶逐渐在班级中崭露头角。出色的课堂表现以及敢于提问的勇气使其获得了宋少青老师的青睐,也是在那时,她叩响了进入科研世界的大门。李晶晶明白,大学是施展才华、实现抱负、追寻梦想的舞台,而要想冲击双一区论文,仅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,学术思维的培养、科研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导师在背后的悉心指导。从涉足碳中和领域、研究催化反应、同位素溯源,到实验论证,宋少青都会定期进行实践指导,不放过任何细节,力求做到完美。

最重要的是,宋少青还帮她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。“宋老师常让我思考一个问题:我们做的科研有什么意义?”带着这样的思考,李晶晶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前行,积极利用空闲时间,深耕科研领域,准备实验和论文。“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让我甘之如饴,我也逐渐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,让自己充实进步就是意义。”李晶晶说,未来她还想冲击更高的领域,寻找科研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
生活不止科研

“科研是我的热爱所在,但我也喜欢探索其他。”强大的探索欲与广泛的兴趣爱好是李晶晶一往无前的内驱动力。

科创上奋勇前行,研究时下最新的前沿技术,携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“空山新雨——新一代安全友好型空气治理产品的开发与销售”团队,并肩负起负责人的重任,积极与指导老师一道开发产品、走访企业,寻求合作机会、开展线上线下推广销售等;公益上躬行实践,在杭州湾医院等多个志愿服务驻点收获助人的喜悦,同时积极投身方言音保护实践,在家乡通过采访、发放传单、参观方言音博物馆等方式,以自己力量助力优质文化保护,所在社会实践团队也获得了校级重点项目;生活中朝气蓬勃,夜跑5公里是她最喜欢的解压方式,迎着微风,听着喜欢的音乐,放空大脑,看看校园、天空,享受与自己的对话。

学院关怀是动力来源

发表高水平论文,在新能源学院是开始也是必然。

早在建院起,学院就实行了双导师制,这一育人举措以师生双选为基础:导师发布研究方向,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,教师根据个人学术方向和学生基础进行筛选。而后导师便以提升科研素养、强化逻辑思维、拓展学术视野为导向,全方位培养学生。

与此同时,学院积极搭建科研平台,组建“碳中和”大型开发和检测平台,引进NMR等高精尖设备,以高水平师资引领高质量科研,最大程度激发本科生的科研潜力。

“今天的研究成果,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广阔的平台,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、设施,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去探索未知世界。”

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!李晶晶已开始新的征程——利用降解性塑料制造新型电池,期待她的优秀表现!




@版权所有 宁波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

地址: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杭州湾新区滨海二路769号

邮编:315336